圖1, 上海博物館《行書王佐敕誥》的中英文介紹 |
1. 起草文書的官誥院用官方书体-行書書寫.
A.秦篆, 漢隸, 唐楷。歷史上以行書為官方書體的恐怕也只南宋一朝了. 這可能是經過了北宋蘇黃米蔡尚意行書帶動社會風氣, 而足以撼官家之書風的結果.
B. 上海博物館的介紹說, 此書兼具米芾, 宋徽宗以及蔡京的風格特點。
B. 上海博物館的介紹說, 此書兼具米芾, 宋徽宗以及蔡京的風格特點。
圖2 Line1:饒州軍#主管學事兼管 Line2:内勤農營田事王佐朕# Line3##邊講求長#責事 Line4:於歲月肇新久任之規嚴
Line5: 卸制於襟喉盡護連城# Line6:衆惟時淮海實屏東南 # Line7: 求一代之英以建三軍之
|
圖3 |
圖4 |
2. 文書第一部分(圖2、3、4)大概是
A . 羅列王佐的現職(job title,饒州, 現江西境內的官員)以及主管和兼管的事務(job description).
B.褒揚王佐任內的政績:“連城之眾, 惟時淮海,實屏東南”.
C. 闡述王佐職務調整的原因:“-求一代之英,以建三軍之帥”
D. 羅列新職主、兼管的業務
E. 落款: -“奉 敕” (大概是遵旨的意思)
圖5 |
A.時間 “乾道六年六月七日” (宋孝宗年間,1170 年)。 這個日期是官誥院草擬這份文書日期.
B.宋朝削弱相權, 將尚書(相當於大陸的國務院,台灣的行政院)、中書(相當於大陸的人民代表大會, 或台灣的立法院)、門下(相當於大陸的國務院辦公廳)三省長官虛位化, 所以侍中,中書令, 尚書令跟他們的副手署名都是“闕” (同“缺”). 宋代的相權分散到了“參知政事” (相當於現在的國務委員)手上,所以都有署實名. 這份文書需要政府十幾個長官簽字, 所以公文到達尚書省前,時間已經過去兩天了.
圖6 |
4. 文書第三部分(圖6)
A. 再次羅列王佐官職及主、兼管業務). 重複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前面是offer, 後面是acceptance, 因為最後寫“王佐奉敕” (遵旨). 下方有蓋有“王佐之印” 等於是他的簽名.
B. 此段有王佐履新的地点扬州, 以及新的業務範圍: 淮南東路(相當於現在的蘇北地區)。 這個省在南宋時期屬於與宋金交界的邊疆地區。是宋金兩國割據的重點區域。
C. 相同的地方蓋了十幾個政府部門的印章.
圖7 |
5. 文書第四部分 (圖7)
A.可能是代為皇帝書寫這份文書的官誥院員外郎(科長?)、令史(科員?)署名.
B. 大陸書市上有《行書王佐誥身等三旨》販賣, 作者為宋孝宗(趙眘, 1127-1194)。 這份文書雖然是以皇帝的名義寫的, 但是本人覺得是宋孝宗真跡的可能性很低。畢竟皇帝不太可能親自用這麼大篇幅書寫對低階官員的委任狀。
最後,一個州的軍事首長任命狀要經過這麼多部門的審核, 並雕章琢句. 這是繁文縟節還是禮儀之邦的體現, 恐怕是見仁見智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